笔者首先来解释一下“收支关联"这个市场交换理念。
“收支关联”涉及到两个市场的交换行为,即劳动市场与商品市场两个交换。将其关联起来,或量入为出,或以购促收。两个交换方向相反,交换价值相等。
“量入为出”比较好理解,即你挣多少钱花多少钱,花完了收入就无法花了。
“以购促收"呢?是另一种“收支关联":即我消费购物多少钱,必将带动增加收入多少钱。
为什么要解释这个概念,因为我们破解“机器换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与破坏,要借重“收支关联"这个市场机制。
一、“收支关联"是克服“机器换人”冲击市场,增加收入的重要市场交换手段
随着科技创新,智能生产,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机器换人所带来的就业冲击恐惧不断加剧,普遍提出“机器换了人,人该怎么办"的疑问?这也成为全社会的新共识。
问题还在于,“机器换人"不仅对就业市场强力冲击,而且同样冲击消费市场,对于企业销售同样带来严重制约,不断加剧内卷。企业采用机器换人实际上是搬起石头同样砸了自己的脚。
最近,笔者在网上还注意到,国家还将在今年大力“提振消费”,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便促进消费。问题是人民普遍没有收入,或被机器换人挤压了人民收入,没钱消费又该怎么办?
笔者注意到,“提振消费”同样提醒了人们,人民手里还掌握有“提振消费权"这个权利。人民要想经济自救,就必须争取自己的劳动权利,争取自己的劳动收入,同“机器换人”作斗争。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打破常规,让渡自己的消费购买权,以换取自己的劳动权利,确保自己收入的增加。
这就是笔者一再提出的“需求换劳动”。如果表现在市场交换上,就是“收支关联"。这将是未来市场交换机制的一项重大创新。
毫无疑问,“收支关联"同样也是对冲“机器换人"冲击就业市场的一个有力抵制。
因为“机器换人"作为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目的也是为了极大的降低经营成本,以极低的价格向市场供应产品,服务客户,而不是为了消灭人类自身。而“收支关联"的特殊作用就在于企业必须以一定规模的市场采购量(包括劳动力采购)才能换取同等量的市场销售,以达到“收(销售)支(采购)关联”的要求。这样就从市场机制上确保企业在大规模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至于大规模淘汰劳动者,从而避免一场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灾难。
因为,收支关联本质上是将采购与销售两个方向相反的交换行为进行交易捆绑,这必将带来市场交换机制的变革,需要市场各方的配合才行:
首先需要劳动市场与消费市场融合,形成一个“劳动者、消费者与企业经营者"相互交换的循环交换圈,为收支关联提供体制支撑;
其二,企业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形成关联共识,相互之间进行利益妥协,完成商业合作;其三,由政府牵头搭建数字技术支撑的互联网商务运行平台,并对交易各方进行规则约束。
二、应该明白:只有保住劳动权利与收入来源,你才有消费支出的机会
毫无疑问,实行“收支关联”,毕竟不自由,不符合人们的花钱习惯与思维逻辑,不再是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想什么时候花就什么花,交易时感到受限,很不习惯。
所以说,观念转变才是大问题,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下面我们分三部分叙述这个问题。
1、人们希望自由地挣钱花钱,但是实际上却挣不来钱
与我们提出的“收支关联"交易方式相反,当下人们更习惯用“销售与采购"相互脱节的自由交易方式来开展市场交换活动。并且更倾向于采用“销售(收入)大于采购(支出)"“的组合方式进行经济活动。
比如说,作为一个家庭,他希望挣钱(劳动收入)大于消费支出,使生活略有赢余。同样,企业也是收入(销售收入)大于成本支出(包括劳动者工资支出),同样也是赚取其中的收支差。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挣钱思维"。
但是,市场经济毕竟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律,“你的收入就是他的支出”,作为劳动者,企业老板不愿给你多支出,你就挣不了钱。同理,企业的销售收入就是消费者的生活开支。百姓无钱消费,紧衣缩食,企业同样也无法出售他的产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竞争减量循环",或者叫做“内卷式竞争"。
这就是许多人希望多挣钱而实际上挣不来钱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挣钱思维”与“等价交换"规律发生了矛盾。
2、谁能破解机器换人的悖论
当下人们最担忧的就是机器换人。
从企业家的角度讲,大规模采用机器人,不但大幅度节省经营成本,减少支出,同样可以更快的提升生产效率。以更好的性价比向市场客户供应产品与服务。这是有利的一面。
问题是大规模削减人工成本,裁减劳动者,大家都没有了收入,谁又有能力支付起智能工厂提供的产品货款呢?企业产品销不出去,不就产能过剩了吗?
这就是“机器换人”的惇论。
“机器换人”实际上是“竞争减量循环"的极端化。正是因为“挣钱思维"与“等价交换"发生矛盾,导致“企业经营者、工薪劳动者、市场消费者"之间出现“竞争减量循环",进而发引发市场上供大于求,企业激烈竞争。又因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之间竟相压缩经营成本,降薪裁员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正是这种“压缩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路线引导,企业之间相继走上了“技术创新引领机器换人"的经营路线。
现在随着机器换人逐步推进,导致市场更加内卷,并由市场竞争内卷到人类生存。
所以说,依靠传统的“挣钱思维+自由竞争"方式己经无法破解“机器换人"悖论了。
正是这种情况下,收支关联交换方式出现了。
但是,人们又相信“竞争提高效率"的悖论,根深蒂固,竞一时无法改变。
3、我们到底是需要“劳动机会”还是要“消费自由"?
请问,现在我们是要“劳动机会”还是要“消费自由"?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己经考虑很久了。三年之前就提出了“需求换劳动”这个市场创新思路,但是没有引起大家重视。因为这不符合“人性自私"这个思想。
但是人类毕竟是群居性动物,市场经济又得靠“等价交换”去推动发展,人与人之间大规模交往甚至交换,是必须面对的事。既然要“等价交换”,就不得抱有“挣钱思维",既然抱有“挣钱思维”就必须接受“产能过剩“或“产品过剩"这个现实。所以,经济危机就是必然要发生的事。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灾难,是人祸。
在过去,人们抱有“挣钱思维"心理,是因为生产技术没有发达到可以“机器换人”的地步,即使也存在产能过剩以至于经济危机,但人的劳动岗位毕竟还存在,给人以侥幸心理,以为有所谓经济周期可言,忍一忍便能获得新的工作机会,现在机器换人大规模展开,把劳动者往死路上逼,危机空前加大,还不“人心思变”吗?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现在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机器人进逼面前,你只剩下一个权利,即消费自由选择权,如果持续失去收入与就业机会,连这个权利也将丧失。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拿自己的消费选择权去换取劳动工作权,你该如何选择?
你是要表面上的“自由购物权"?还是换取劳动机会权呢?
依笔者看来,只有危机越严重,你的压力越大,你才会头脑清醒过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三、“机器换人"条件下,国家是否能够向企业征收高额税收?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在机器换人条件下,国家是否可以向企业征收高额税收,以补贴穷人生活所需?
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将产品卖出去,换回货币,才有条件给政府交税。这属于售后纳税。
而机器换人,大规模裁减劳动力,造成人民收入断崖式下降,导致百姓无钱消费,企业销售收入锐减,拿什么交税?政府又从哪里收取高额税收?
其实,不仅是政府无法征税,就是要求企业扩大就业,在合理的区间内提高职工收入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企业销售收入锐减,拿什么增加员工的劳动收入?
不过,如果企业分配方式变通一下,将“售后货币分配‘改为“售前实物分配”,也是可以的。这同样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这实物分配包括员工实物工资与实物缴税两种方式。
至于有人寄希望于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一则农村宅基地,二则城市居民的空房出租。根据市场经济的“你的收入就是我的成本"等价交换原则,一方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另一方不是就增加了生活成本或经营成本开支了吗?从大的趋势讲,“增加财产性收入等同于肉烂在锅里”,对整个市场经济没有太大的拉动作用。至于出售宅基地,也是一锤子买卖,一旦卖了也就卖了,再不会有了。所以对提振消费作用不是很大。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对提振消费起作用的因素呢?就是笔者所言,拿需求换劳动,实行收支关联。